25岁小伙辞去公职去看世界杯
陈铮豪毅然决然地裸辞似乎与现今主流的稳定工作、挣钱养家的价值观大相径庭。陈铮豪在自己的vlog里提到,去卡塔尔看世界杯,“是为了见证梅西的最后一舞,是对两个人的青春致敬、挥手、转身、告别”。在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的选择题中,26岁的陈铮豪用实际行动选择了前者。
在中国人普适的价值观中,延迟满足似乎才是那个正确答案,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应该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现下的即时满足,小孩子应该先写作业再看电视,年轻人应该先奋斗再享乐,想要追寻梦想应该等到没有后顾之忧……当等待成为了满足的前提,“等待之后是否能够真的被满足”成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高中生们被老师灌输上大学就能轻松的心灵鸡汤,当上了大学才发现大学生也有自己的烦恼与焦虑;年轻人们想着再过几年就回家孝顺父母,可当“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实发生才悔之晚矣。我们不能否认有些需求与爱好是具有时效性的,当我们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没能在家多陪陪父母,没能去看一场科比的球赛,没能去听一次林肯公园的现场就会真实地成为人生中无法消除的遗憾烙印。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等待意味着风险,正如脱口秀演员童漠男说的那样:“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延迟满足,满足从小学延迟到了大学,从大学延迟到了工作,从工作延迟到了退休,最后我们却迎来了延迟退休。”当等待不再是满足的必要条件,不留遗憾地即时满足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有的人追求稳定的安全感,追求延迟满足的成就感;有的人追求当下的愉悦感,追求即时满足的幸福感。有的人愿意在年轻时奋斗几十年,为了今后的幸福;也有人愿意在年轻时疯狂一次,为了人生不留遗憾。不必过度追捧延迟满足的长远眼光,也不必对看似放纵的即时满足嗤之以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时满足并不是没有自控力的象征,而是活在当下的另一种选择。
就像陈铮豪自己所说的那样:“愿我们的理想,都不再败给现实,愿我们的月亮,都不再屈服于六便士。”跳出所谓标准化的正确答案,每个人都可以像陈铮豪一样,在延迟满足和即时满足之间,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