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在医院座椅打闹男子教育获赞。
11月26日,湖北襄阳。一段“熊孩子”在医院座位上乱跳被男子教育的视频引发热议。
视频中,一群熊孩子在医院座椅上乱窜,有的还穿着鞋在座椅上乱踩,大概跳了十几分钟,一男子上前教育后,孩子们立马安静下来。当事人单先生表示,当时自己带着孩子去打疫苗,留观的时候见上述一幕,自己想着在公共场合这种行为很不雅观,便上前教育起来。
单先生的做法确实值得点赞。
他不仅维护了公共场所的正常秩序,同时也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孩子树立良好的公德心、提高个人素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样的“当头一棒”,或许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应当对单先生心存感激的,首先是获得“宁静”的当时在场的其他人。病人需要安静,去医院陪同看病的亲属,原本便心急如焚,也需要有个安静的环境。
然后,是医院。医院从来都是个需要安静的地方,为患者和家属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是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但我觉得,最需要感谢单先生的,是孩子的家长。孩子缺乏教养,最大的责任人是家长。如果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不止是影响他人的利益和公共秩序,甚至可能遗患终身。
当时在场的其他人,肯定有不堪其扰者,但除了单先生外,无一人提出异议,更未对熊孩子出言制止和教育;医院方,也未有工作人员出现,及时制止扰乱秩序的“熊孩子”;至于家长,则任由“熊孩子”折腾,没太注意,也可能是虽然看到了却没当回事。
对当时在场的其他人而言,或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习惯了就好;对医院而言,或许是人手不足,没能在维护医院环境方面投入太多的人力和精力;对家长来说,也许是出于溺爱,也许是自己也缺乏足够的公德心和科学的教育理念,认为孩子闹腾一点没什么大不了。
好在,单先生站了出来,仗义执言,解决了问题。难能,方才可贵。
该反思的人,有很多。最该反思的,是家长。
公共场所需要讲公德,这本是最基本的常识。“熊孩子”上蹿下跳胡闹,问题还是出在家长和大人身上。既然带孩子去公共场所,为何没有对孩子进行守秩序、讲文明的教育?发现孩子胡打乱闹,为何没有及时制止、批评教育?言传不如身教,“熊孩子”都快引发“众怒”了,某些大人难道不该好好反思一下吗?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知书达理的新一代,而非让人头疼的“熊孩子”。
其实,“熊孩子”的问题,不仅中国存在,外国同样存在。就连国民素质相对较高的发达国家,也不能免俗。看两则国外的新闻——
爱尔兰咖啡店对熊孩子收“尖叫费”。爱尔兰一咖啡店店主在脸书上发帖称,为维护员工和其他顾客的权益,将对吵闹的小孩多收取15%的费用,若增加一名熊孩子,再收10%的费用。若共携带4名吵闹的熊孩子,整家人都要离开咖啡店。
日本一家店铺贴出告示:“坚决拒绝缺乏教养、大吵大闹的孩子入店,因为会给其他客人添麻烦。”一位中国网友在微博上贴出了这个告示的照片,并称“推荐给国内商家参考使用”。
可能对不少中国人而言,对“熊孩子”给予了比较多的宽容,“好了好了,他(她)还是个孩子”的说法此伏彼起,足以让很多试图批评“熊孩子”、制止“熊孩子”不良行为的成年人止步。如果非要较真,还有“你一个大人,跟孩子较什么劲啊”之类更难听、更难以反驳的话在等着你呢。
其实,过于宽容无异于变相鼓励甚至是纵容,不仅影响了公共场所的正常秩序,也不利于“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很容易导致他们缺乏公德意识,对规则也缺乏敬畏。
公共场所具有公共属性,涉及到公众的集体利益,可以理直气壮地对“熊孩子”说不。
相对而言,商家出于“和气生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考虑,不愿轻易得罪家长,因而对“熊孩子”是能忍就忍,以至于在餐馆、超市等地方,只要有一个或几个“熊孩子”闹腾起来,就能搞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如果对“熊孩子”听之任之,显然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感受以及商家或公共服务单位的整体环境,万一有人忍受不了拿脚投票,损失说不定更大。
因此,我非常赞同日本那家店铺坚决拒绝“熊孩子”的态度和做法,也理解发帖网友“推荐给国内商家参考使用”的善意和良好初衷。对“熊孩子”说不的人多了,“熊孩子”及其家长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