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立陶宛一边独自品尝着在“一个中国”原则上越过“红线”所引发的苦果,一边却仍在不切实际地幻想“中方只是一时生气”。
据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LRT)11月26日消息,该国外长兰茨贝尔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当天表示,对于该国今年夏天宣布将允许以台当局名义设立所谓“代表处”一事,中国对此的愤怒“并不出人意料”。
“中国政府的语气并未十分‘咄咄逼人’,人们可能已预料到(两国关系紧张局势)会进一步升级。”他仍在幻想,称“很显然(中方对此的)反应是暂时的,两国关系还是会一点点正常化。”
11月25日,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馆网站发布通知称,因技术原因,领事业务自当天起暂停。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兰茨贝尔吉斯26日提到,“我们没收到任何官方信息,确实可能是存在技术问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26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外交部当天正式照会立陶宛外交部,决定将中国驻立陶宛外交机构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立陶宛共和国代办处,并要求立方相应更改驻华外交机构称谓。
兰茨贝尔吉斯当天还称,他“希望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逐渐恢复正常”。不过,对于准备如何具体改善对华关系,他却未提一句。
此外,他表示立陶宛内阁成员并不打算前往中国出席北京冬奥会,不过他希望两国的紧张关系不会影响立陶宛运动员参加比赛。他说道,若对运动员比赛产生影响,则会“引起国际上的强烈反应”。
尽管立陶宛依然在不切实际地幻想,但其所受的苦果确是实实在在的。除了外交方面受到“降级”打击,立陶宛在经济方面也在承受着自找的痛苦。
24日,当时正出访美国的兰茨贝尔吉斯在华盛顿接受路透社、法新社等媒体采访时称,自从该国今年夏天宣布将允许以台当局名义设立代表处以来,每隔几天就有一家立陶宛企业表示,其在中国的生意停滞了。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自欺欺人地声称“受到经济压迫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外交政策上的独立决定”。
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就发出了“灵魂一问”:“如果真像立陶宛外长所言,立陶宛政府仍然能够在外交政策上作出独立决定。我想问一问立陶宛外长现在正在美国做什么?”
今年9月,立陶宛议会外事委员会主席帕维利奥尼斯也曾坦言,“一些立陶宛企业在向中国出口(商品)时遇到了困难”。LRT当月也拿立陶宛乳制品加工商“Vilkyki Pienin”举例,称尽管该公司为了在中国“站稳脚跟”已进行了大量工作,但已无法再将其产品继续出口到中国。
此外,据俄罗斯《观点报》24日报道,立陶宛如今能源紧缺,供暖价格也上涨了1倍多,而当地专家却把原因推到了俄罗斯头上。《观点报》讽刺道,事实上这正是立陶宛正收获该国争取所谓“能源独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