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第一华侨村槐塘村,看到一栋栋西式别墅,由于在1970年代时,村里就有人陆续前往海外工作,目前仍有1000多人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等城市工作,从事酒店餐饮、超市批发和皮具等业务,令人佩服。
该村支书还透露在三十年前就已经有人开始建设家乡的小学,给家乡带来了不小的资助。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一代侨民讲诉个人心酸
“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村民潘彩遇在采访中表示自己现在家里20多人都在意大利生活,她是这村里第一代的侨民,谈起之前的经历都是十分感慨的。
潘彩遇对着镜头介绍:“我是先带两个儿子出去的,丈夫在四叔那工作”在到达了意大利后就一同在四叔帮忙,那个时候的意大利是允许自由摆摊的,靠着这个摆摊的开始,一家子总算是在他乡稳定下来。
靠着自己和丈夫的努力,他们又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带到意大利发展,那个时候的行情特别好,对于很多人来说离开家乡就是为了多赚钱。
“就算是跌倒一下都能捡起一把黄金”这句话是第三代郑某说的,从这句话就可以流露出那个年代的辛苦和拼命,现在早已苦尽甘来。
第三代侨民讲诉在国外经历
“国外也是一针一线地缝出来的,我还以为是进去然后就出来的,”一直号称高科技的外国来说,很多人的概念就是全部机械化,可是在那个时候大部分也是靠人工制造。
饮食习惯也是很难克服的,意大利的奶酪和特色的食品是他们这一波人刚来时候没办法接受的,到了现在郑某已经和两个弟弟在意大利建立自己的商贸公司,专门出售皮具批发销售。
对于前面的侨民来说,刚开始肯定是需要打工赚钱的,在做了几年之后就开始打算脱离打工阶段,他们的任务就是把外面的钱拿到家里消费,在背井他乡的打工人心里,家长才是归属。
据统计现在的槐塘村每年都有几千万的侨汇,很多家庭也开始建设了独栋别墅,真正地做到了将外国的钱賺回家。
家属不轻易动用汇回家的钱财
如果在世界上有心疼你的人,大几率那都是你的亲人,当镜头给到在家乡中生活的侨眷时,老人家表示每个月儿子都会汇一笔欧元给他用,几百元的欧元已经相当于几千块的人民币。
老人家对着镜头感慨道:“儿子寄回来给我用,我又不会用,到时候还给他”简单的一段对白也可以看出家人对于远在他乡的亲子的思念和担忧。
“我儿子去的时候就是打工,炒菜洗碗”在侨眷王某的心中儿子赚钱很辛苦,已经也不会轻易花费,谈及儿子也是工作了4年多才慢慢创业,王某表示儿子太厉害了。
令人感慨的凝聚力
不管是第一代侨民还是后来的第三代,他们有个共同的目标表示赚钱回来起别墅,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这便是思乡之情。
不同于别人喜欢国外的做法,他们让人感觉就是打工赚钱,建设家乡,在第一批出去的侨民回来之后,马上就投资了当地的槐塘小学,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投资了10万元。
侨民在了解到槐塘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他们也集资了六七十万进行资助,直到现在在国外赚钱的槐塘人有百分之八十在欧洲发展,资产超百万的的小老板不下百人,名副其实的皖南第一华侨村。
这样的凝聚力很让人感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他们的耕耘,也不会有全家国外工作的盛景。
最后的独白
梁启超说,“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真正的好名声,不是所有人都说好,而是有道德的人说好,而作奸犯科者却说不好。当听到这个皖南第一华侨村的故事,才会明白侨民对于家乡的建设是值得肯定的。
自古以来就有衣锦还乡的说法,侨民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回馈家乡,让网友称赞把外国的钱带回家才是真本事。
现在第一批侨民已经在这村里安居乐业,有时候种种菜,有时候出去旅游,人生的快乐莫过于此,老有所依,下一辈也有奋斗的资本。在我们感慨人生无常的时候,是否会想到给下一辈留下什么?
如何安身立命?唯有奋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