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市民反应黑龙江佳木斯市前进区要建方舱医院。爱企查显示,该项目招标单位为佳木斯市住建局,为方舱医院和集中隔离点等项目招标,项目招标金额预算超4200万元。官方回应自相矛盾,一会儿答非建不可,一会儿说要建急救中心,又有人回复将用作文旅项目。
调查也发现,除佳木斯外,全国多地仍有方舱医院建设在进行招标,最近引起公众关注的还有黑龙江哈尔滨市,云南文山州等。
问,疫情已经过去了,为何全国多地仍有方舱医院建设招标?
王小鲁:我不了解具体情况,据说该项目是疫情期间申请的,但已经批下来了,这笔钱必须花掉。如果是这种情况,当地政府的考虑也不奇怪:既然钱批下来了,就没有退回去的道理,不花白不花,管他有用没用,建了再说。但这就让人想到几个问题:
第一,疫情过去了再建方舱,是不是资源浪费、劳民伤财?
第二,如果这几千万元投资花的是项目负责人或决策人自己的钱,还会这么花吗?如果项目由民营企业投资,明知花得没有意义,还会这么投吗?我想不会。
第三,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决定为什么说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什么说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因为中国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经验教训证明,政府决定资源配置,远远比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低、浪费大。政府计划往往死板僵硬,不能根据客观情况变化做出灵活反应,因此经常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更重要的是,政府计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只对上级负责,而不是直接对老百姓负责。不管计划是否合理,上级的指令是对是错,他们都照样执行就算尽职尽责了,不按上面说的办反而有麻烦,会影响自身利益。如果上级决策错了,浪费就更大。这也就是中国过去四十多年来为什么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现在看来,还有大量的资源由政府配置,有些地方甚至越来越多的资源由政府配置,而并非市场配置。这说明改革没有到位。
问:这是不是涉及经济学里说的“大政府”和“小政府”的问题?政府要有多“小”才合适?
王小鲁:在市场经济国家,实现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政府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小政府。但政府也不是越小越好。因为还有一些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由政府来解决——
其一,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例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科研、环境保护等;
其二,需要政府来维护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维护公平竞争,还有国防、外事等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其三,要保持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为大众提供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收支也占到GDP的40%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并不小。但他们的政府支出通常超过一半是用于改善民生,主要是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但在这些领域,也需要保持政府支出合理化。例如建方舱可以归为公共服务。但在不需要建的时候,耗费大量公共资源去建,非但不是公共服务,反而损害了公众利益。在竞争性领域,政府配置资源更应当尽可能少。
问:此前多地报道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债务负担沉重,甚至公共交通设施停运、公共服务部门发不出工资的问题,但还有一些地方在建设没有用处的方舱,地方政府到底有没有钱?
王小鲁:我查了一下佳木斯市去年的政府财政收支数据,2022年该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9.8亿元,支出是收入的6倍。说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差,财政收入能力弱,大量政府支出是靠来自中央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或者借债维持,也就是说实际是靠经济更发达的地方供养,是在花其他地方纳税人辛辛苦苦挣的钱。可能还包括寅吃卯粮,花子孙的钱。这能说他们钱很多吗?越是这种情况,越应当珍惜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把每一分钱用到真正对老百姓有用、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用的地方。任意挥霍浪费公共资源,是政府失职渎职,辜负了老百姓的期望和要求。
问:怎样才能防止类似情况发生?
王小鲁:这次公众对某些地方建设项目的质疑,就说明公众监督非常必要。没有公众监督,某些掌权的人就可能为所欲为,损害公众利益。对公众监督,应当鼓励,而不是压制。另外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做到公共信息公开透明。政府行政公开透明,是非常必要的。公众提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才能改善政府行为,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避免矛盾越积越多。一句话,要通过体制改革,“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